作者:匿名 來源:抄摘 發布:2013-08-10 修改:2013-08-10 所屬分類:國內新聞 訪問統計:6447
87,
清苑11村各類村民家庭的飲食結構(平均每家)單位:元
民國初年的市場
關于不同歷史時期民眾生活水準和消費研究,國際學術界一個相當重要的話題,然而國內這方面的研究效果似乎還不多見。從《白鹿原》一類的小說中可以看到當時鄉村飲食的一些浮光掠影,但畢竟不是實證性的歷史研究。著名學者陳翰笙先生20世紀30年代初進行的保定(清苑)11村調查以及后續調查,為我留下了一批彌足珍貴的原始數據,參照“縣志”等相關記載,可以使我以管窺豹,見微知著。下面,僅從飲食方面,看一看民國時期華北冀中村民的消費情況。
新修《清苑縣志》關于1949年前一般村民的飲食情況,這樣介紹的
縣內普通人家所食甚為粗簡,多以玉米面、小米、高粱面為主食,每日三餐或二餐。農家主要食物有玉米面、白薯粥、小米飯、玉米面餅子、雜面、高粱面餅、蕎麥面、山藥面。春節前,幾乎家家蒸年糕、玉米面豆餡饅頭、攤折餅。春季,貧困農戶多采集嫩樹葉、榆錢、野菜拌以玉米面蒸或炒后吃。災荒年頭,谷糠麩子也成為貧苦人家的主食。人們所食蔬菜主要有大白菜、紅白蘿卜,間有蔓青等?莶思竟澙锒嘁韵滩、干白菜、蘿卜干和醬佐食,平時很少吃魚、肉,只有逢年過節,才干吃上一點兒。
根據1930年清苑11村調查的原始記載,平均每家一年的飲食費為126.3元,其中用于糧食114元,占90%用于肉類3.9元,占3%用于蔬菜1.8元,占2%用于調味品6.6元,占5%由此可見,清苑農民的飲食消費910用于糧食,不但難得食肉,蔬菜和調味品也很少。20世紀30年代關于河北省清苑縣的另一項歷史資料也記載:除一年三節(指春節、中秋節和端午節—引者注)外,平時食肉者頗少,所食肉類以豬肉最為普通,牛羊肉次之”又說到調味品中最主要的為鹽,此外有醬、花椒、姜、糖等,但用之者極少”該記載對調味品費用的估計為,平均每家每年所有調味費用約五元上下”與11村調查統計的結果(6.6元)很是接近?紤]到有限的調味品費用中,食鹽還要占據相當的比例,可以說,農民的飲食幾乎完全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20世紀90年代進行核實調查時,老農的回憶也證實了這一點。說,村里一般人家沒有吃炒菜的家家腌一缸蘿卜,一年到頭吃腌蘿卜。平時改善生活,拔點蔥,切一切,放點醋就算最好了11村調查統計表明,地主和富農的食糧消費在飲食中的比例平均達到85%左右,也就是說,消費水平也不高。
飲食費中,既然糧食占絕對的重要位置,因而有必要對糧食的消費作進一步的分析。據調查記載,按消費量的多寡,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的消費依次為:玉米、小米、高粱、小麥、綠豆。河北省清苑事情》則表明,農民的糧食消費品種主要是甘薯、小米、豆類、高粱、喬麥等。不只以粗糧為主,30年代以后甘薯還在粗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據村里老農回憶,即使家境較好的農戶,大約也是七成高梁面(甘薯普及后,則是甘薯和高糧面)二成玉米面,一成白面。貧困人家則經常吃高粱面加糠。高粱面或玉米面摻山藥葉貼餅子,那是下地干活人才吃得上的不下地干活的只能吃摻山藥葉的玉米面,被稱作“蒸苦淚”調查統計還表明,地主富農的糧食消費也是以粗糧為主,粗糧大約占70%東顧莊地主楊繼平有200多畝地(也是11村調查中最大的地主)平常只有他及其母親單獨吃點白面,謂之開小灶;家里其他人和長工一個灶吃飯,自然也以粗糧為主。初夏季節,收了麥子,大家就吃幾頓白面面條,看來,就算是一種了不起的奢侈了只有幾戶最富有的人家才干吃白面一直吃到八月,不過也就是吃到八月。據統計,193019361946年三個時點上,小麥在口糧中所占比例幾乎沒有變化,大約平均在20%其中1936年小麥比例稍高一點(20.29%地主口糧中小麥比例最高,為34.91%雇農最低,為13.64%而且,全年都能一日三餐的少數人家,一般農家入冬以后減為兩頓飯,甚至只吃一頓。另據時任金陵大學農業經濟學系主任的卜凱對河北省鹽山縣的調查,當時農民的營養量都大為不足,據估計,蛋白質缺乏16.8%脂肪缺乏21.4%碳水化合物缺乏14.9%
再看口糧的一般消費數量。清苑有句老話,叫“大口小口一月三斗”說一家平均下來一個人每月總要消耗40多斤糧食。但實際上這是富農以上的生活水平。據統計,當地村民1930年平均每人消費口糧157公斤,以5口之家計,每戶一年消費口糧828公斤。1936年和1946年人均消費分別為159.2公斤、159.46公斤。平均起來大約每人每天不到1市斤。貧農人均年消費267.99市斤,每天口糧僅7兩左右,幾乎沒有肉、奶、蛋、菜的飲食結構中,這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填飽肚子的馮玉祥將軍在自傳《生活》中寫道,吃飯的時候,沒見過誰家特意做一碟炒菜,葷菜自然更不用提了大蔥、蘿卜、咸菜,經常的菜蔬。有些人家竟連咸菜也舍不得吃。只臨時泡點咸水吃。麥熟的時候,才有一兩家吃麥子面的平素吃的都是高粱、棒子、小米面等雜糧”這里住了十余年,只吃過一次葷席,然而那所謂葷席者,也不過每碗里蓋了兩三片很薄的豬肉而已。馮玉祥對他清苑農村生活的這段回憶,可以作為口述史料印證當時冀中村民的飲食。
村民平時都是喝生水,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是這樣。農民家里通常不燒火,也不備熱水和茶葉。1930年,11村2119戶人家中,竟只有2只暖水瓶;1936年總共有4個;1946年有18個,此時農戶已增至2595家。清苑農戶有一個普遍的習慣,就是家里來客人時讓孩子拿上一把小茶壺去買一壺熱水,賣水者還給放上一小撮茶葉。當時一般村里總有那么幾戶專門燒水賣的對于只在個別情況下才消費熱水的村民來說,一次花費一兩分錢去買水,當然是最經濟的方法。11村調查資料中,沒有農民日常茶與糖消費的統計或可說明,這些都是極偶然的可以略去不計。酒倒是有少許消費,但一般農家除年節和極個別場所外,平日很少飲酒。酒分為小米釀造的黃酒(色黃,味較淡)與高粱釀造的燒酒(性極烈)二種。據統計,1930年戶均消費1.66公斤,人均年消費0.33公斤。從1936年、1946年時點看,沒有多少變化,還稍有下降。
這一時期,冀中村民大多入不敷出,食不果腹,一年到頭為填飽肚子而奔忙。飲食費占總生活費用的比例,被稱恩格爾系數,國際公認的評估消費和貧富程度的重要指標。按規定:飲食費占59%以上者屬絕對貧困型,5059%之間者屬勉強度日型(溫飽型)4050%之間者屬小康型;3040%之間者屬富裕型;30%以下者屬最富裕型。清苑縣村民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79.2%顯然屬絕對貧困型。當然,不同階層也有所不同:地主戶恩格爾系數為63.4%富農為76.6%中農為80.8%貧農為81.6%雇農為81.4%令人驚詫的依照通行的國際規范,即便是地主富農,生活水準竟也都屬于貧困型。卜凱30年代大面積的調查與統計,得出的結論也大致相同:冀、豫、晉、皖(北部)四省的恩格爾系數平均為62%皆屬絕對貧困型。
英國一位歷史學家1932年寫道:中國許多地區,鄉村人民的處境,就像一個人永遠站在齊頸深的水里,一個小浪就足以把他淹死。而災荒是時常發生的僅從1933年至1945年,保定地區就發生了7次程度不同的災害,平均不到2年一次,不是旱災就是澇災,也伴有蟲災和雹災。豐年吃不飽,災年餓死人”基本是這片世界的常態。作者系天津師大/南京大學教授)
原標題:中國古代錢幣的文化內涵淺談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國際滿文文獻學術研討會”京舉行。50余名中外學者圍繞國際滿文文獻收藏與研究史、滿文文獻挖掘整理和出版合作計劃、滿文文獻與清史研究以及滿文文獻與邊疆史、民族史、宗教史研究等主題展開熱烈探討,集中展示了相關領域的最新效果。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在致詞中強調了滿文文獻對于清史研究的特殊重要性,認為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清史研究機構,清史所大力開展滿文研究、成立滿文文獻研究中心,非常必要的清史所正在準備建立清史文獻館,有志于收集包括漢文、滿文、蒙文以及各種西方文字在內的特色清史文獻,希望得到國際清史學界同仁的關注和支持。中國人民大學滿文文獻研究中心主任烏云畢力格指出,滿文在有清一代始終被使用,很多重要的史籍、文件都以滿文書寫,忽略滿文,則難窺清代之全貌和清史之進程。同時內地民族研究在清史研究中占極大分量,而滿文史料在內地民族史料中又為數眾多,利用滿文史料研究內地問題,不只具有歷史價值,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與本次會議的除了大陸的滿學專家關嘉祿、吳元豐、杜家驥、齊木德道爾吉、達力扎布、趙志強、趙令志、烏蘭、郭美蘭和黃興濤等清史專家外,還有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莊吉發研究員,來自日本的中見立夫、岡洋樹、華立、承志教授,來自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的烏斯賓斯基教授,以及來自美國的賈寧教授和來自韓國的趙柄學等著名學者。兩天的發言和討論中,與會學者各抒己見,涉及到清朝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民族、宗教、法律、環境等領域的眾多問題;所使用的滿文資料來自中國、蒙古、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其中不少文獻為首次公布和使用,糾正或彌補了不少激進典籍中的訛誤或缺漏。這些滿文資料與漢文、蒙古文等多種文字史料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幅鮮活的清代歷史畫面,既展現出滿文檔案在清史研究中的重大價值,同時也顯示出滿文資料數量可觀、可供開掘利用的廣闊前景。宋瞳)
原標題:中國古代錢幣的文化內涵淺談
由河北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河北省教育出版社、河北樂亭縣委宣傳部等部門聯合主辦的紀念史夢蘭誕辰200周年學術研討會近日在河北省樂亭縣召開。史夢蘭(18121898字香崖,清直隸樂亭人。道光二十年中舉人,一生淡薄名利,厭倦官場,以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為職志,藏書4萬卷,精通文史和方志等學,著作宏豐,代表作有《疊雅》全史宮詞》燕說》古今諺拾遺》樂亭縣志》永平府志》等,被譽為京東碩儒。與會學者圍繞史夢蘭的文學創作成果及其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史夢蘭的治學特點和學術旨歸、史夢蘭對冀東近代文化事業的突出貢獻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研討。朱文通)
原標題:中國古代錢幣的文化內涵淺談
中國古代錢幣具有很強的文化屬性。隨著生產的發展,人類社會呈現了最初的分工。當產品有了剩余,就出現了交易。詩經》所記載的抱布貿絲”握粟出卜”就反映了早期的交易情況。有了交易,就會產生貨幣。從商代中晚期出現銅貝開始,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布幣、秦半兩、漢五銖、唐開元,直至延續到清末的制錢。錢幣貫穿于中國古代的悠久歷史長河,并體現出文化在發展中所具有的連續性、階段性及承繼性,并全方位地承載和涵蓋了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文化信息。
形制上,承襲了禮器玉琮的觀念,表示為圓形方孔。其中蘊含了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和哲學思想,古代陰陽八卦學說的具體體現。這種“外圓內方”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元素,對中國古人的處事原則、行為規范,乃至中國古代的建筑結構、風水習俗等都有深遠的影響。
單位上,早期鑄有面值,屬稱量貨幣,以釿、寽、銖、兩等為單位,如秦半兩、漢五銖。唐代鑄開元通寶錢,規定每十枚開元錢重一兩,每一枚開元錢稱為一錢,則十錢為一兩,這就是重量單位“錢”由來。至此重量單位不再稱銖、絫,而稱錢、兩,這是中國衡法改為十進位的關鍵,俗稱的勢均力敵”之說逐漸失去其原初的意思。唐代貨幣不但不再以重量為名稱,反而使中國的重量以貨幣為名稱,錢幣直接影響了度量衡單位及十進位的實行。
圖飾上,不用人物或動物圖案而專為文字。錢幣上的文字,秦以前是所謂大篆,秦以后是小篆,莽泉使用的垂針篆,劉宋孝建錢是薤葉書,北周布泉則是玉筋篆,這些都是小篆的變體。六朝以后多用隸楷,蜀漢直百五銖的直百兩字是隸書,這是中國錢幣上最早出現的隸書。唐代開元通寶錢使用的也是隸書,即所謂八分書,相傳是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宋代文學藝術空前繁榮,表示在錢文書法上,更是豐富多彩: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種書體全有。每種錢幣一般至少有兩種書體,甚至有三種,稱為對錢。錢文書法中有蘇東坡的東坡體”宋徽宗的御書“瘦金體”一部錢幣史所呈現的幾乎就是一部中國古代書法史。除漢字外,少數民族政權鑄造的錢幣上還有佉盧文、龜茲文、粟特文、回鶻文、突厥文、契丹文、八思巴文、察合臺文、滿文等,一部錢幣史又是一部少數民族古文字大全。
技術上,先秦使用范鑄,早期為泥范,基本是一錢一范。后來使用陶范、石范及金屬范,六朝時期開始采用疊鑄技術。唐朝時發展為翻砂澆鑄。從漢代五銖錢開始,加鑄外郭,此項技術的采用,便于維護錢文,減少磨損,明顯較同時期歐洲的鑄錢技術先進。紙幣的使用則促進了造紙技術和雕版印刷術的改進和發展。無論是鑄造銅錢還是印刷紙幣,因為要滿足社會流通的需要,使用的一定是當時最成熟的技術;而從防私鑄及防偽造考慮,所采用的又必定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因此,可以說一部錢幣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青銅鑄造史、造紙史和印刷史的發展歷程。
無論是從形制、單位、圖飾、還是鑄造或印刷技術上,乃至對外文化交流上,錢幣都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歷史進程的實物見證。錢幣不同于一般物品的特殊之處,于它社會發生重大革新或發生重要事件的產物和象征。任何一枚錢幣的鑄造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同時也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產生重要的影響。每一種錢幣總是繼承原有錢幣的基礎上而有所發展,既有歷史的延續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從某種角度也可以說,一部錢幣史所串聯的就是一部中國古代史。作者單位:中國錢幣博物館)
原標題:中國古代錢幣的文化內涵淺談
言”意”魏晉玄學的基本范疇,魏晉玄學正是以“言意”關系的探討為基礎而建立的同時玄學又進一步促進了言意”觀的發展。從殘存的文獻資料和零星記載可看出當時在言意”問題上的激烈爭辯,如嵇康有“言不盡意”論,歐陽建有“言盡意”論,殷融有“象不盡意”論,王弼有“得意忘言”論,王導有“言盡意”論等。但是玄學的思想背景下,這一時期的言意之辨”最重要的意義,接續了老莊探討語言與本體關系的言意”觀,并將這一問題推進到本體層面的理論高度,因此“言意之辨”也成為注重本體思辨的玄學清談的一個重要論題,促進了言意”觀的發展。
玄學貴無賤有,因此在言意”關系上重“意”而輕“言”這一點在王弼“得意忘言”論及嵇康“言不盡意”論中都體現得很明顯。比較特殊的王導,世說新語·文學》載王導“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王導所言三理皆是當時玄言清談之主題。但是言意”問題上,王弼等人認為玄學本體是絕言超象的因此王導“言盡意”當時玄學思想背景下可以說是比較新奇的從王導等東晉玄學名士的清談中,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出當時的興趣所在并由此了解王導“言盡意”基本性質及其意義。世說新語》有幾條關于玄言清談的記載頗值得注意,如《文學》篇:
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
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抃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辨其理之所在
遐以辯論為業,善敘名理,辭氣清暢,泠然若琴瑟,聞其言者,知與不知,無不嘆服。
從這些記載來看,當時玄言家們玄理清談時竟“未知理源所歸”而聽者亦但嘆賞其言語風度之美,而“不辨理之所在甚至聽不懂清談內容的人也為其辭藻聲韻之美而嘆服,說明當時的玄言清談的興趣已從玄理論辨轉向對清談的語言和風度的欣賞,故顏之推《顏氏家訓》謂清談“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這種轉變的意義是語言在事實上被提高到一種主導性的地位上來,不再是一種傳達的工具而就是目的自身,語言不是由玄理支配的甚至可以說玄理依附在對語言的欣賞之中。語言的主體價值的確立是言盡意”論產生的基礎,從這一點來講,王導“言盡意”論中,語言已具有本體的意義,言、理不能相與為二,可以說這乃是一種“語言的哲學轉向”
東晉玄言清談所體現出來的這種語言觀,與王弼“得意忘言”嵇康“言不盡意”截然不同,也不同于歐陽建探討的語言與形而下意義上的言意”觀。王導之所以能夠發展出新的言意”觀,建立新的語言觀,一個基本的原因是郭象之后玄學在義理上已幾無新的發展,語言的轉向成為清談發展的肯定選擇。從《世說新語·文學》記載可以清楚地看出時人清談興趣之所在
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
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王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游。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所謂“注神傾意”流連不已”主要皆源于對清談語言之美的欣賞。又《世說新語·文學》載:支道林初從東山,住東安寺中。王長史宿構精理,并撰其才藻,王與支語,不大當對。王敘致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謂曰:身與君別數年,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清談甚至要提早撰構語言辭藻,已頗近于文學創作,而特別值得注意的還有支道林所說的義言了不長進”意思大概是說清談之語言能力無所進步,可見時人對語言之重視。這一點體現了玄學影響下激進語言觀的根本變化,語言由傳達工具轉變為具有獨立價值的審美客體。東晉人看來,意”就在言”自身之中,言盡意”也就是莊子》說的技進乎道”言”和“意”本體的層面上實現了統一,語言自身就是本體,這就是王導“言盡意”所體現的語言的哲學轉向,語言觀的這一轉變對文學產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響。
東晉人將新的語言觀應用于文學的欣賞與創作之中,時人對詩文佳句的欣賞,即明顯體現語言觀上的轉變。如《世說新語·文學》載: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訏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這種對詩歌語言自身的鑒賞,與儒家對《詩經》政治倫理學的闡釋是完全不同的又如《世說新語·文學》載: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輩語。這些都可以視為文學批評,而其著眼點皆在語言自身。東晉人的詩歌創作更明顯地體現了語言觀轉變對文學的影響。東晉是玄言詩的時代,被后人批評為“淡乎寡味”玄言詩,當時人看來卻是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的如簡文帝評玄言詩代表人物許詢的詩云:玄度五言詩,可謂妙絕時人。孫綽《答許詢詩》云:貽我新詩,韻靈旨清。粲如揮錦,瑯若叩瓊。從音韻、辭藻高度評價許詢的詩歌。簡文帝所謂的妙絕時人”其實不在于詩歌表現的玄理之絕妙,而在于其語言本身。這一點在東晉玄言詩中是很明顯的如孫綽《蘭亭詩》流風拂枉渚,停云蔭九皋。鶯語吟修竹,游鱗戲瀾濤。攜筆落云藻,微言剖纖毫。時珍豈不甘,忘味在聞韶。攜筆落云藻,微言剖纖毫”兩句,可見詩人在玄理的剖析中亦重視語言辭藻之美,故曰“云藻”
王導“言盡意”體現了語言的轉向,從文學的角度來講,這是對激進文學語言觀的解放,語言由傳達性的工具轉變為具有獨立價值的主體,正是語言觀的這種轉向才使文學作為語言藝術這一實質得以真正的實現,這是古典主義的一個基本維度。但是語言的這種轉變事實上并不是從王導“言盡意”論才開始的西晉詩人在創作實踐中對語言辭藻之美的追求,事實上已體現出與此前詩歌完全不同的語言觀,如陸機《擬今日良宴會》云:高談一何綺,蔚若朝霞爛。就是對語言自身之美的贊賞。應該說語言主體性的確立是一個發展的過程,西晉的詩風流變已比較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進程的開始,從而與漢魏詩歌以抒情言志、表示現實為藝術本質的詩歌精神呈現出較大差異。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www.zareczeni.com)
上一文章:防偽標簽對企業產品有影響力
下一文章:溱海對于防偽標簽的制作每個個步驟
電話:020-62872757 020-36227231 傳真機:020-62872757 客經理服務QQ:736536500 79238928